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好! 欢迎来到K8 - 凯发(国际)官方网站有限公司

微博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电话:13594780265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技术资讯
技术资讯

凯发看!河南这群“科技尖兵”

发布日期:2024-01-23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凯发前不久,省委、省政府隆重举行河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表彰为我省科技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勇闯“无人区”、能打硬仗的河南科技“尖兵”都有谁?获奖项目取得了哪些突破?

  近日,河南日报推出系列报道,展示科研工作者的风采、作为,看河南怎样依靠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路”。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这群科技“尖兵”。

  价值千万元的高端装备不仅成本高,而且机型结构复杂,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生产出来后一旦不能使用或运行中出现问题,损失不可估量。

  为破解这一难题,郑州轻工业大学李浩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联合广东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数字孪生核心团队,与中信重工、郑州恒达智控等企业开展了长达8年的产学研合作,研发出了国际领先的制造装备数字孪生系统。

  “通俗地说,就是为高端装备量身定制了一个虚拟的‘孪生兄弟’。一台机器设备状况如何,可以通过数字世界清晰感知凯发,就像照镜子一样。”李浩说,使用数字孪生技术就可以在电脑中还原产品的预期效果,减少在设计上的失误和成本。

  更重要的是,数字孪生技术还能够实现人机交互,解决“人—机—环境”共融下的实时协同安全控制、节能调控优化等难题,从而做出更加精准的预测和决策,广泛应用于水泥、矿山、建材、冶金等领域。

  当面粉加工因过度追求质量而过精、过细、过白时,也会带来一系列“副作用”。

  “首先是出粉率降低,100斤小麦以前磨80斤或更多面粉,现在平均只有75斤,损耗增加;其次,小麦皮层中的很多营养物质在过度加工中流失了。”项目团队成员、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副院长关二旗说。

  2013年,河南工业大学联合原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江南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生产企业,共同开启技术攻关,攻克了很多行业难题。

  “小麦粉适度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应用,可保证供食用的小麦粉出粉率提高3%以上,相当于每年至少增加277万吨小麦粉产量,增加703万亩‘无形良田’(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单产计算),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关二旗算了一笔细账,同时在保证小麦粉食用安全的基础上,保留了更多的富集于皮层的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让人们吃得更营养、更健康。

  项目团队负责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物细胞治疗中心主任张毅,历经13年的科研攻关,将河南的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技术推到了世界前沿。

  “通俗地讲,就是从患者体内提取出免疫细胞,将其‘武装’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张毅介绍,被“武装”后的细胞如同“导弹”,不仅“能力”增强,还能更好地识别并精准“点杀”肿瘤细胞,同时还不会伤及正常细胞。

  张毅说,肿瘤免疫细胞治疗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活的药物”,之前120万元一针的CAR-T细胞疗法凯发,让很多在绝境中挣扎的肿瘤患者感到遥不可及。未来,希望这样的疗法会变成广大患者用得起的普适性药物。

  硬脆功能阵列元件,指的是用石英、碳化硅和蓝宝石等高硬高脆材料加工成的微小元器件,比如光纤通信中必不可少的光分路器、无人驾驶中的激光雷达测距部件、生物医疗中的微流控芯片……由于其应用领域广,需求数量大,是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基础元器件。

  为实现这类精密加工,解决过去限制光纤通信、无人驾驶等多个国家重点行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项目主要完成人、高性能工具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黎克楠带领团队开展攻关,历时10余年造出了一支超薄、超尖、超硬的“金刚钻”,这使得我国光纤通信器件综合成本降低80%,助推我国成为全球最大光纤阵列元件制造国。

  “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联合行业上下游,通过企业和高校院所紧密结合凯发,把‘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有机融合,加速开展从‘0’到‘100’的系列研究,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要,打通超硬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黎克楠表示。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渠道质量的高精度快速检测关乎供水安全和百姓生活;我国是世界上水库大坝最多的国家,安全管理任务十分艰巨……对水利行业面临的诸多问题,河南给出了解决方案,为我国智慧水利建设安上了“天眼”。

  项目主要完成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刘文锴教授团队研制的“华水一号”卫星,是我国首颗内陆水遥感卫星,也是质量最轻亚米级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发射成功时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和其他卫星相比,它除了质量轻、成本低、性能优异,还特别“聪明”:团队通过在轨多重微震动抑制方法以及推扫成像、视频成像与夜间成像的集成,使它在震动情况下或者夜间,依然能够“看得清”,从而保证了成像质量。

  “兴水利,除水害,自古以来都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以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的智能化为核心的智慧水利,通过数字赋能驱动着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我们将继续在这个领域探索创新。”刘文锴说。

  一台手术的成功与否,麻醉要占很大一部分,麻醉医生必须全神贯注地观察患者血压、脉搏、呼吸及循环的变化,并根据患者对物的反应程度或不良反应及时作出调整。

  “只有小的手术,但没有小的麻醉。每次实施麻醉,都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输的‘生命保卫战’。”河南省人民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主任张加强说,团队建立了精准麻醉与围术期多学科一体化的管理体系,从手术台到AICU,患者可以从麻醉中无缝对接到麻醉苏醒和重症监护状态,不仅提高了手术疗效,也为高危患者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科技创新要面向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我们要努力让自己成为医生中的科学家,把临床问题变成科研问题,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张加强又定下团队今后五年、十年的发展目标:向国家级人才和国家级的大项目全力冲刺,争取实现国家及省级麻醉医学重点实验室平台的突破,把麻醉及围术期医学推向更加精细、安全的发展之路。

  随着我国高分对地遥感星座的逐步完善,天上注视着地球的“眼睛”越来越多,大量卫星所产生的海量对地观测数据正逐渐在各行各业获得广泛应用。

  为了让这些数据高效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不懈努力,在没有可借鉴的参照物的情况下,研制出了首套全国产化的航天信息智能伴随支援系统,形成航天信息在复杂环境下精准、快速、持续服务能力。

  “希望能打造一支永远年轻、有拼劲、敢啃硬骨头的团队,做努力‘跳’起来才可以够得着的科研,为航天强国建设打造更多自主可控的‘大国重器’。”项目负责人、27所空天事业部副部长郑昱说。

  曾经作为航天测运控方向主力军的27所,也正向着卫星应用领域不断进发。由其牵头的河南航天枢纽港项目今年将正式开工,预计2025年完成建设,将着力打通卫星产业中的痛点,拓展生活和消费级应用,让卫星应用“走入寻常百姓家”。

  来源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冯军福 师喆)。(声明:“河南省教育厅”微信公众号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