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添加收藏

您好! 欢迎来到K8 - 凯发(国际)官方网站有限公司

微博
扫码关注官方微博
微信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电话:13594780265

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

凯发转型迈入新时代 中国建筑用科技创新诠释“更快、更高、更强”

发布日期:2023-11-12 来源: 网络 阅读量(

  凯发千龙网北京12月21日讯(记者 李继业)12月20日,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简称“中国建筑”)在徐州举办中国建筑2017年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启动暨中国建筑管廊创新技术发布会,深入贯彻落实了基础设施科技创新专项行动计划,启动了2017年中国建筑10项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发布了中国建筑城市综合管廊创新技术,致力于做中国基础设施领域创新发展的领跑者。

  图为与会嘉宾参观中国建筑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一期工程彭城广场站。千龙网记者 李继业摄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毛志兵,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基础设施事业部总经理张翌,中国工程院院士杨秀敏、王景全、肖绪文、陈湘生一行参观了中国建筑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一期工程彭城广场站,为中国建筑攻克全国罕见的技术难题点赞。

  图为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一期工程彭城广场站。千龙网记者 李继业摄

  记者了解到,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一期工程彭城广场站是中国第一座集明-暗-盖挖为一体的大型地铁换乘车站、中国第一座隧道群和坑中坑空间立体交错的半明半暗车站,技术难度在同类型工程中“全国罕见”。中国建筑的建设团队深化应用BIM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建造平台,采用移动互联网、云平台的快速传输技术,建立了施工信息与监测数据的信息融合及反馈机制,可以对工程建设安全管理进行智慧化的预测和判断,进而实现对施工全过程的智能化建造。

  近年来,中国建筑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大力开展产业结构调整,投资建造了一大批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基础设施工程。2017年中国建筑启动了基础设施科技攻关与创新专项行动计划,2017年中国建筑启动了基础设施科技攻关与创新专项行动计划,针对基础设施的研发方向和工程特点,今年中国建筑新增加了10项基础设施领域科技创新示范工程。这些示范工程覆盖面广、代表性强、示范推广性好,在示范工程的实施上,一方面,强化研发立项与工程结合,对工程履约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在保证工程安全质量基础上,以形成在中国建筑范围内可广泛应用的技术储备为目的,将研发与示范全面结合,实现研、用密切互动。这些科技示范工程将从超前技术储备、关键技术突破、成套技术总结三个层面承担基础设施领域的重要研发创新任务凯发,全面提升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能力。

  图为与会嘉宾参观中国建筑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徐州市城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一期工程彭城广场站。千龙网记者 李继业摄

  1913年,“更快、更高、更强。”这一格言经顾拜旦提议获得国际奥委会的正式批准,正式写入《奥林匹克》。在赛场外,奥林匹克格言也一直激励着无数人为之奋斗。不断战胜自己,超越自己,实现新的目标,达到新的境界。近百年后的今天,中国建筑也用“高标准、新奇迹、全方位”传递着建筑人“更高、更快、更强”的时代最强音。

  从1987年建设我国大陆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基地——广东大亚湾核电站开始,中国建筑先后参与了全国纬度最高的核电站——辽宁红沿河核电站;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核电机组、中国建筑首个核岛工程——广东台山核电站;中俄两国迄今最大的技术经济合作项目——江苏田湾核电站等一系列核电工程。

  2010年中国建筑取得国家核安全局颁发的《民用核安全设备安装许可证》,并在多个施工领域取得70多项国家专利,其中,10余项科技成果获得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8项科技成果获得国内领先水平,填补了我国核电站土建施工的诸多技术空白。从全国在建核电机组装机容量来看凯发,中国建筑参与建设了其中的二分之一。

  目前,中国建筑已成为我国核系统外唯一一家独立承建核岛土建工程的建筑企业、核系统外唯一一家“常规岛-核岛土建施工一体化”的建筑企业,同时,具备CPR、EPR、VVER-1000/428、AP1000、HPR1000(华龙一号)等多种核电技术路线的施工管理能力,成为与我国核电事业共同成长的一支核电建设主力军。

  从改革开放时创造“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到十八大以来,中国建筑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13项(一等奖2项)、国家级工法103项,获国务院国资委颁发的中央企业“科技创新企业奖”。“中国建筑千米级摩天大楼建造技术研究”形成系列原创科技成果,巩固了企业在房建领域的领先地位。

  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在西北隔壁的沙漠中,坐落在敦煌的丝路文博会主场馆项目,通过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装配式建造+EPC(设计采购施工)”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中建数字化平台,仅用8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常规需要4年才能建成的项目,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中国建筑创造了“敦煌奇迹”。

  仅仅过了几个月,“敦煌奇迹”再次被中国建筑自己超越,其下属公司仅用6个月,就在福建省莆田市建成了被视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文化枢纽、总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的“世界妈祖文化论坛”永久性会址。

  对于中国建筑而言,没有创新就没有可持续发展,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全球领先。全方位、多领域的全面推荐科技创新的中国建筑,几乎在全部基础建设领域正昂首前进。12月10日,中国建筑旗下中建港务建设有限公司主承建的全球规模最大的自动化码头——上海洋山深水港四期码头正式开港投入试生产凯发,该码头采用代表当前国际集装箱码头技术最高水平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方案,同时也标志着中国港口建设由“建”造向“智”造挺进。

  通过科技创新的不断推动,截至目前中国建筑承接了中国单个规模最大项目——西安综合管廊PPP项目、中国最大规模的装配式综合管廊项目——四川绵阳科技城集中发展区核心区综合管廊及市政道路建设工程(PPP)项目,中国建筑主、参编了近10项国家和行业管廊标准,同时主编了北京、湖北、陕西、宁夏等多个地方管廊标准,这些标准包括综合管廊设计、施工、验收等工程建设全过程,展现了中国建筑在国内城市综合管廊领域的综合实力。

  学以创新,举一反三。宜昌市伍家岗长江大桥主跨1160米,是中国建筑承建的首座跨长江千米级跨径悬索桥,中国建筑将房建领域的科技成果嫁接到桥梁领域,研究应用桥塔快速施工平台和新型桥塔施工平台,通过双模板体系、整体性框架体系、支承系统改变与优化桥梁行业塔柱施工技术,提高工程建设效率,建立完善了桥梁施工的标准化体系。